首頁 > 宏觀 > 正文

BBC紀錄片《中國的秘密》 刻意放大中國的一些負面的東西

2020-10-29 16:11:06來源:新華網

9月7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最近,英國廣播公司(BBC)似乎對關于中國的話題很感興趣。繼前不久播放了有關中英教育對比的紀錄片

9月7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最近,英國廣播公司(BBC)似乎對關于中國的話題很感興趣。繼前不久播放了有關中英教育對比的紀錄片引起熱議后,BBC電視臺緊接著又推出一部名為《中國的秘密》的三集系列紀錄片,目前已播出了兩集。

BBC自詡通過它的鏡頭,向英國觀眾展示一個“你從未見過的中國”。然而,不少用心觀看的人們發現,這部紀錄片與此前BBC眾多優秀紀錄片的質量相去甚遠。

在這部紀錄片中,出鏡記者戴著有色眼鏡為英國觀眾打開一扇窺視中國的窗口,窗外的中國正符合長期以來西方構建的刻板印象:一個缺乏自由的、民眾必須順從體制的國家。而該紀錄片所要表現的,就是運用各種手段極力塑造這一刻板印象。

比如,在題為《適者生存》的第一集中,BBC試圖把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問題歸結于對“體制壓迫”的叛逆。BBC記者是這樣說的,“老一代人習慣于壓迫性的領導和嚴厲的規定,這也讓生活變得非常艱辛...在這個國度,年輕人活在高壓下,循規蹈矩...你會看到,為了展示逃離高壓體制的束縛,網絡游戲熱到爆棚。我想去談談,中國是否真的能讓年輕的一代人幸福地生活在體制中。”

而在第二集《絕望的愛》中,BBC把中國夫妻拍結婚照、辦結婚酒席和所謂“剩女”問題同樣一股腦地跟社會體制掛起鉤來,總結出的結論就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從眾與順從的國度里,你不服從大流,你就要吃大虧。”

從鏡頭中負面素材的刻意選擇與放大,到解說詞中按照西方邏輯的“合理想象”,都顯示出貌似客觀的紀錄片中潛藏的人工痕跡。

首先,記者的提問方式具有很強的誘導性。這些事先設計好的問題使答案只能支持特定觀點,甚至有的在提問中已經埋藏了明顯的暗示;其次,節目在選擇采訪對象上具有片面性。對于升學就業壓力、沉溺網游等社會問題,作為專業媒體的做法應該是采訪社會學家,對于片中反映的教育問題,教育學家也可以給出權威解釋,然而BBC并沒有這樣做;再次,節目在表現方式上更具主觀性,在斷章取義式地對一些非主流的社會現象進行貌似客觀的采訪后,即作出具有主觀性的總結評價。

觀眾不難發現,片面而表象的拍攝角度、記者提問的強烈引導性、對采訪對象的選擇,都顯示出記錄片所刻意營造的,只不過是一個刻板印象下的“西方的偏見”。

不可否認,《中國的秘密》中捕捉到的一些社會現象確有存在,但并非當今中國社會的主流一面。對于國人來說,片子里反映的問題似乎也稱不上什么秘密——很多國家也都有類似的問題存在,而這一紀錄片只不過是以“中國的體制”做噱頭誘導觀眾的思維罷了。

我們也發現,越來越多的國人能夠冷靜客觀地對待西方媒體片面的報道,看清西方媒體抹黑中國的用意。

網友皮兒皮兒po評價說:“又開始黑中國了…BBC不是來探求真相的,而是帶著結論過來的……”

牛奶賤睡不著說:“太主觀了,紀錄片不應該這樣的。里面有些鏡頭很明顯曲解了中國。中國是和西方不一樣,但這不代表我們不好。我們只是探索了另外一條路而已。”

長在紅旗下的好阿姨說:“我也有記者一直致力于下套的感覺……”

Tiger公子說:“別站在道德制高點上BB華人愚蠢得把婚姻看成人生成功標準,今年2月份英國女孩 Rachel Gow認為自己30歲了還未婚也沒孩子很失敗,選擇結束生命的新聞才過去多久啊!”

不愿意講話的叔叔說:“真的很煩這樣,對中國各種judgement。哪個國家都是按照正常生活來進行的,誰每天活在框架里啊?整容為了自己變美啊,漂亮的人不愿意結婚的多的是。男權社會都過去好幾百年了還叨逼叨,中國都進步這么多了怎么BBC還不進步呢? ”

如果說,上一部有關中英教育對比的紀錄片,從善意的角度來看,在探尋中英兩國教育體系差異這個話題方面還有那么一點可取之處的話,那么這部《中國的秘密》則顯然變了味兒,完全是以西方的偏見和傲慢之態,對當今中國社會價值觀進行主觀性的預設議題和曲解。

這個紀錄片到底揭示了多少關于中國的秘密?人們如何通過這一紀錄片進行反思?恐怕在思考這些問題之前,先要揭開罩在“中國秘密”上的西方濾鏡。

如果為了提高收視率一味地制造噱頭,而失去了客觀性和專業性,那么BBC拍攝這樣的紀錄片的效果恐怕只能是適得其反。(記者夏曉)

關鍵詞: BBC 中國的秘密

責任編輯: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