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購物 > 正文

全球熱訊:中國隱形冠軍之王:一名山東硬漢,干出4個世界第一!

2022-10-23 15:43:17來源:36kr

改善即是創新,人人皆可創新。

豪邁集團創始人張恭運(圖源:正和島)

作者|邱處機


(資料圖)

來源 |邱處機

(ID:qiuchuji_1993)

1986年,德國管理學大師赫爾曼?西蒙教授跟蹤研究了德國數百家卓越的中小企業。

結果發現,德國經濟和國際貿易的真正基石不是那些聲名顯赫的大企業,而是在眾多細分市場默默耕耘并成為全球行業領袖的中小企業,西蒙稱它們為“隱形冠軍”。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制造業領域也涌現出一批小而精、小而強、小而美的隱形冠軍企業,來自山東濰坊的豪邁集團正是其中的翹楚。

從一間瀕臨破產的維修車間,到擁有過百億資產、2萬多名員工、4個現代化園區的機械制造集團,豪邁用自己的誠信和創新上演了一場教科書式的逆襲。

據豪邁集團官網顯示,公司2021年營收突破70億元,凈利潤達12億元,業務涵蓋輪胎模具、高端機械零部件、油氣裝備、化工裝備、精密鍛造等領域,其中輪胎模具、氣門芯、海底采油設備、風電變速箱零件4個細分領域的市場份額均位居世界第一,堪稱中國隱形冠軍之王。

憑此成績,豪邁也被國家工信部列為第一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

在談及豪邁的成長時,創始人張恭運時常感慨:

豪邁20多年的實踐已經證明,任何人只要心態端正、胸懷夢想、崇尚合作,無論其學歷高低、年齡大小,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在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進程中,干事創業,成就自我!

自主創業

負債96萬,夢起破產小車間

1962年,張恭運出生在山東濰坊高密市的一個農村家庭,和中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是相隔不遠的老鄉。

憑借自己的努力,張恭運在1979年考上了山東工學院(后并入山東大學)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專業。

畢業后,張恭運懷揣成為一名優秀工程師的夢想,積極響應國家“支援新疆建設”的號召,在1983年來到了新疆軸承廠工作。

踏實肯干、勤奮好學,是張恭運初入職場的寫照。

剛開始工作時,他就會按照在校實習老師的指導方法,認真觀察記錄每一道生產工序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為了爭取更多上機操作的機會,不管崗位上的師傅年齡有多小、工齡有多短,張恭運都會真誠地把他們當成老師,噓寒問暖,認真請教。

后來到山東大學演講時,張恭運提到:

初入職場,要踏踏實實從小事做起,很多工作都需要經驗的積累,一心只想做大事的員工,是很容易摔跤的。

正是這種務實的態度,讓張恭運很快積累到豐富的生產經驗,并從技術員當到了車間副主任。

在新疆工作期間,張恭運還通過報紙了解到現代企業制度和管理的相關信息。對比自己所處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國企環境,張恭運的心里埋下了一顆探索先進企業管理的種子。

1988年,張恭運結束五年援疆生活,被調回老家高密鍛壓機床廠工作。憑借援疆的履歷和過硬的本領,張恭運一路被提拔到主管生產的副廠長。

年紀輕輕就位居高位,張恭運本應意氣風發、揮斥方遒,但他心里卻總是堵著一道墻。

原來張恭運曾試圖向廠里提出方案,對組織架構和員工薪酬進行一系列改革,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但最終,主要領導沒有同意。

看著許多體制人員陸續下海闖蕩,屢次改革受挫的張恭運漸漸有了自己創業的想法:“我要建立一個現代化的企業,努力把公司辦成我和伙伴們干事創業的理想平臺。

機會出現在1994年。那年,高密第一紡織機械廠陷入破產危機,開始主動探索企業所有制的改造。張恭運得知消息后,便決定出手。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經過半年的溝通和等待,張恭運聯合3位合伙人,籌資4萬,買下紡織廠一個資產100萬、負債96萬的機修車間,改名為豪邁機械廠,開始了期待已久的自主創業。

篳路藍縷

只要跟鐵沾邊的活,我們都干

創業雖然獲得了經營的自主性,但隨之而來的是風險的獨立承擔。

在最初兩年里,豪邁沒有什么主打產品。為了生存,張恭運帶領34名員工對外承接各種產品的生產,比如摩托車鏈輪、汽車萬向節、鞋底模、花生榨油機、龍鳳大門等等。

用張恭運的話來說:“當時只要是跟鐵沾邊的活,我們都干,依靠著零零星星的邊料加工維持生存。

不過由于經驗不足,很多產品的開發起初都磕磕絆絆,不遂人愿。因此,廠里曾經還流傳過一段順口溜:“炒鍋炒翻了,榨油機榨干了,鞋模老師也躥了。”

摸著石頭過河,讓豪邁第一年就虧損了18萬。但即便如此,過年時,張恭運依然四處借錢,騎著摩托車把工資和獎金挨家挨戶送到員工手中,讓他們過個好年。

“每一個家庭都不容易,忙活了許久,不能辜負員工對我們的信賴。”張恭運后來表示。

這種虧損的狀態,直到1997年才發生轉變。

那年,豪邁接到臨沭手扶拖拉機廠的一份柴油機配件訂單。這筆訂單讓豪邁賺到60萬元,一舉扭轉了此前的頹勢,全廠上下頓時一片欣欣向榮。

不過盡管已經盈利,張恭運還是清醒地意識到,如果沒有自己的拳頭產品,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僅靠這種不期而遇的訂單,豪邁無法擁有光明和穩定的未來。

于是,在張恭運的主導下,豪邁在1997年開發了一款做鍛造模具的電火花機床

年底,青島一家模具廠負責人來到豪邁。考察過后,他便給出幾臺輪胎模具機床的訂單,但同時還有一個要求:兩年內,豪邁不能在青島地區銷售給其他廠家。

張恭運敏銳地意識到,這不是一次特殊的訂貨,而是一個行業的需求。所以即使研發困難重重,他最終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多年以后,回憶這段經歷時,張恭運一度感慨萬分:

“研發并不順利。起初客戶對電火花不懂,我們對輪胎模具也不懂,雙方都不會用。后來我們一起摸索著用,卻發現機床毛病越來越多,客戶就要求退貨。

但企業投入了大量資金開發,把前幾年賺的錢幾乎都砸進了這個項目,怎么可能就這樣放棄?最后經過一番努力和刻苦攻關,終于把輪胎模具專用電火花機床研發成功。”

彼時,中國的輪胎模具制造業整體還比較落后。高端子午胎模具主要靠進口,而斜交胎模具大多由國內一些鄉鎮企業、個體企業,通過手工或半手工的方式生產。

豪邁在輪胎模具機床領域一炮打響后,便開始為這些輪胎模具廠研發比較先進的專業設備。

用專用的電火花機床代替手工生產,用專用的數控刻字機代替仿型銑,還用專用的數控車替代人工操作,到2002年,豪邁通過不斷的技術迭代,促使國內輪胎模具制造由手工、半手工的加工方式跨入了數控化的時代。

轉型升級

進軍輪胎模具,拿下單項世界冠軍

就在豪邁問鼎國內輪胎模具機床行業時,張恭運在2002年突然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豪邁不再對外出售機床,轉而進軍自己的下游產業——高端輪胎模具

之所以下此決定,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輪胎模具機床市場不大,每年銷售額就兩三千萬。而且機床是耐用消費品,一般不會壞,壞了還保修,只有客戶擴產或新產品換代時,才會重新采購。

另一方面,高端輪胎模具市場具有廣闊的市場和豐厚的利潤。

豪邁一位江蘇的客戶曾經訂購了兩臺高端模具機床。僅僅過去兩個月,這位客戶就通過生產模具賺回了機床的成本,這讓張恭運分外眼紅:

“明明核心技術在自己這邊,憑什么讓他們吃大頭呢?”

不過由于豪邁一直處于幕后,盡管其生產的輪胎模具價格低于進口產品不少,但在剛進入市場時,并沒有受到什么輪胎廠的認同。

“我們研發出來以后找不到客戶,當時山東的三角輪胎、成山輪胎都對我們沒有信心。我們說不要錢,先給人家做一個,人家也不讓我們干。

當時子午胎是一個高技術產品,而子午胎模具更是高技術產品,他們不相信一個民營企業、一個高密的企業、一個山東的企業能做出來,給我們一個試試的機會都沒有。

后來,我們通過熟人關系找到上海雙錢輪胎,是他們給了我們這個機會。所以直到現在我們都非常感激,我們可以說是一炮打響,做得非常漂亮,比進口模具一點都不差。”

在接受濰坊電視臺《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別節目》采訪時,張恭運向記者透露那段艱難的歲月。

自此,豪邁便成功打入高端輪胎模具制造行業。隨后,借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汽車行業蓬勃發展的東風,豪邁將自身的市場和技術優勢發揮到極致,產值每年保持50-80%的增速,市場逐漸從國內拓展到國外,最后也問鼎了輪胎模具的行業冠軍。

用張恭運的話來說:“豪邁員工最自豪的事就是,在輪胎模具行業,通過豪邁的努力,從原來的進口變成了出口,現在成為世界輪胎模具冠軍,占世界30%的份額。”

開疆拓土

極限延伸,終成隱形冠軍之王

為了尋找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同時也為了學習國外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2006年左右,在出口輪胎模具的同時,豪邁開始陸續為跨國公司維修和加工零部件。

而對通用電氣的完美交付,成為豪邁叩開國際零部件加工市場的敲門磚。

2007年,山東濰柴集團外貿部門把GE(美國通用電氣)的部分零部件訂單交給豪邁代工生產。通過這次機會,豪邁結識了GE,而后者對豪邁的生產能力也相當認可。

于是,GE又提出讓豪邁生產燃氣輪機的想法。

對于這個機會,張恭運當然求之不得。畢竟和世界500強合作,無論對公司的品牌,還是生產能力,都是一種巨大的提升。

不過在正式加工燃氣輪機前,為了保險起見,GE又給豪邁設置了一道關卡:先生產出一個相對簡單的零部件。

張恭運本以為小事一樁,但后面足足耗費半年時間,豪邁團隊才將這個零部件生產出來。張恭運覺得很丟人,但GE卻向他發來賀電。

原來國內很多軍工企業、甚至大型機床廠都沒能做出這個小小的零部件,豪邁卻把它生產了出來,而且質量完全符合標準。

于是,豪邁就順利成為了GE在中國大陸合作的第一家民營零部件生產企業。

為了承接GE的訂單,豪邁決定在人力、廠房、設備等方面追加5000萬元的投資。要知道,這可是豪邁過去整整兩年的利潤,張恭運因此承擔了很大的壓力。

不過后來的事實證明,豪邁經受住考驗,成為了GE最大的燃氣輪機缸體供應商。同時在GE的示范效應下,豪邁還陸續和德國西門子、日本三菱重工、美國卡特彼勒等數十家世界500強企業達成了合作,成為它們非常重要的機械零部件供應商。

在第二增長曲線的支撐下,2010年,豪邁產值突破10億。并于次年6月,成功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接下來幾年,豪邁集團繼續乘風破浪,不斷擴大延伸自己的能力圈,陸續進入了多個機械制造相關領域。

截止目前,豪邁集團總資產達109億元,2021年營收突破70億元,凈利潤有12億元,旗下擁有1家上市公司、4家高新技術企業、30多家分子公司,在美國、匈牙利、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越南也設立了7家海外公司。

公司產品涉及輪胎模具、高端機械零部件、油氣裝備、化工裝備、精密鍛造等領域,其中輪胎模具、氣門芯、海底采油設備、風電變速箱零件4個細分領域的市場份額均位居世界第一,堪稱中國隱形冠軍之王。

企業文化

創新與誠信

段永平說過,企業文化是投資一家企業的關鍵要素,這決定了一家公司是否能夠走得長遠。而豪邁多年來的高速成長也離不開它的企業文化:創新與誠信

1、改善即是創新,人人皆可創新

“有人說,創新是國家繁榮和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我們可能沒有這么大的抱負,對豪邁來說,創新是為了生存、為了發展、為了競爭,為了更好地活下來。”

張恭運在會見《正和島》企業家參訪團隊時表示。

因此,張恭運在豪邁提出了一個理念——“改善即是創新,人人皆可創新”,指的是發動全體員工的智慧,哪怕是優化一個環節、提升一個零部件的性能也可以視為創新。

在張恭運看來,創新沒有門檻,今天改、明天改、月月改、年年改,日積月累下,這些細微的改善終將引起質的變化。所謂創新,正是這些細小改善累積起來的結果。

此外,創新也不單單局限在技術領域。在豪邁,把不合理的管理制度變為合理是創新,把勞動強度大的工作變小了是創新,把不美觀的設計變美觀了也是創新。比如:

模具鉗工對坐的凳子不滿意,用下腳料制作了100個鉗工專用的、可旋轉的小凳子,獲得了1000元的創新獎;

開電動車在廠內配送礦泉水的老大爺,為了避免被鐵屑扎傷輪胎,便在車上加裝了“磁鐵掃帚”,也獲得了創新獎金100元。

這股創新之火一直熊熊燃燒。到了2021年,豪邁一年就征集創新改善提案55.38萬條,參與人數18896人,其中技術革新8058項,管理創新160項,共創造效益1.8億元,發放獎金922.89萬元。

總而言之,張恭運要讓各個部門、各個崗位都能實現力所能及的創新,也就是從小處著手改善,讓創新人人可為。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創新的氛圍真正落地,豪邁從不設立績效考核。在張恭運看來,如果把搞創新當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和指標,企業很容易產生弄虛作假之風:

“本來一個三條腿的凳子,他為了創新做了個四條腿的,其他人看了又做了個五條腿、六條腿的,這還能叫創新嗎?這就變成了流于形式的應付,而非解決問題的創新。”

另外,在業務品類的拓展上,豪邁也彰顯著獨有的創新精神。

從最早的輪胎模具,到現在數十個細分業務品類,豪邁一路展現出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

有人會批判它的“大而全、小而全”,倡導專而精。但張恭運認為:

“在快速發展的中國,在一哄而上的市場習慣下,再加上科技的日新月異和企業的持續膨脹,固守單一、狹小陣地的經營思路是不安全的。”

多年以來,豪邁本著「順藤摸瓜」、「替代進口」、「小分隊探索嘗試」的指導思想,在充分發揮自身制造和創新優勢的條件下,不斷開疆拓土。

“在開發新領域的過程中,只要有機會、有優勢,我們就快速投入,沒機會、沒優勢,就及時止損撤出。”

張恭運對《齊魯晚報》談到豪邁的發展策略。

2、誠信是不可觸碰的紅線

豪邁歷史上發生過一次著名的“燒雞事件”,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而這場“燒雞事件”也成為豪邁誠信文化建設的奠基石。

事情發生在豪邁成立還不滿半年的時候。一次,張恭運派一個員工去買燒雞,準備招待即將來訪的客戶。

沒想到這位員工買了一只14塊錢的燒雞,回來后卻報了17塊錢的賬。事發后,張恭運堅決辭退了這名員工。

有人勸他,企業剛辦起來,就3塊錢,犯不上動這么大的陣仗。

可張恭運卻回答道:“14塊錢他就多報了3塊,如果讓他負責10萬、100萬的工作又會怎么樣?雖說三塊錢不多,但它意味著欺騙、意味著盜竊、意味著背叛!從做人的性質上講,跟這樣的人就沒有合伙、合作的空間!

此后,“燒雞事件”還被改編為一首打油詩,掛在了豪邁的文化墻上:

“主管待客我買雞,多報三元笑瞇瞇,事發被炒悔有余,公司伙伴不可欺。”

對人品的極為重視,是張恭運非常鮮明的一個特質。在他眼里,創新上的失敗可以寬容,工作上的失誤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誠信是員工感到快樂、放松、高效的前提,是那道不可觸碰的紅線。

張恭運把和不誠信的人一起工作,看做是自取其辱:“別人算計你、耍弄你、欺騙你、坑你,是一件令人恐懼、睡不安穩的事情。”

而多年的誠信建設,也的確讓豪邁受益良多。比如:

豪邁不提倡義務勞動,員工的出差費、加班費、電話費、私車公用費均可自主填報、報銷;

辦公室和車間的設備箱不上鎖,也不設立所謂的“監督管理委員會”搞紀檢制度,節省了一大筆管理和用人成本。

對此,張恭運笑稱:“豪邁的年輕小伙總是深得丈母娘的喜歡。第一,他不傻不笨;第二,他為人實在、講誠信,因為公司已經給他們做過一次‘政審’了。”

豪邁三體

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精神共同體

筷子成排,不易折斷;五指握緊,方才有力。如何把豪邁打造成一個緊密團結、生生不息、煥發活力的組織,是張恭運一直思考的問題。

多年實踐下來,豪邁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公司治理體系,即打造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

1、利益共同體

利益共同體比較好理解。簡單來說,就是企業賺錢大家分。

對基層員工而言,最主要的分配途徑就是工資的逐年上漲。

因此近十年來,豪邁每年都會設置一個年度薪資上漲計劃,基本保持著每年12%~20%的增幅。從2011年至今,公司兩輪“工資翻番”計劃均已實現。而去年,公司又提出了新一輪的“6年工資倍增”計劃。

此外,豪邁在內部設置了各種“五花八門”的獎項。張恭運認為:

“獎品不分大小,重要的是要讓員工產生成就感和滿足感,要讓員工知道,公司能看見自己的貢獻。”

而核心骨干員工則采用股權激勵機制。2000年,豪邁進行了股權機制改革,持續吸納骨干員工入股,同時也為優秀、合格的股東按比例配股。

這意味著,只要一個員工足夠優秀,也符合股東評價標準,無論他是什么崗位、什么學歷、什么年齡,都有成為公司股東的機會。目前,豪邁集團持股員工人數已達4000余人。

另一方面,豪邁極為重視企業配套設施的建設。

其內部先后建設了3處住宅小區、1所醫院,還創辦了2所幼兒園、2所小學、1所初中、1所高中、1所職校和2個俱樂部,為的就是解決員工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夠安心工作。考慮到獨生子女和退休員工的情況,豪邁目前還在籌備養老院的建設。

從長效激勵到人文關懷,豪邁通過利益共同體將企業利益和員工利益深深鏈接到一起,建立了一座牢不可破的“人心長城”。

2、事業共同體

事業共同體指的是,要讓所有員工都能在企業里找到成就感。

事業不只是老板的事業,也是全體員工的事業。在這方面,張恭運把建設的重點放在了能否給予員工尊嚴和快樂上。

“不要以為別人給六千,你給七八千乃至一萬,就可以對底下的人頤指氣使,就可以隨便罵啊、訓啊,覺得他為了錢舍不得辭職,我覺得這樣的人是不善良的。”

張恭運告訴《正和島》的企業家們。

他對管理層的要求是,員工工資既要略高于同行,還要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友善。對此,張恭運有著三點較為獨特的理念:

第一,員工的熱情是企業最好的風水。每個人都有創新創業的熱情和潛能,只要注意保護和培養,平民會變成英雄,外行也會變成專家。

第二,優秀的員工一定要靠自己來培養。千萬別瞧不起自己的員工,總覺得別人家的媳婦好,這會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第三,激發員工的智慧是投入產出比最高的生意。企業要形成“為解決問題而工作,因問題解決而快樂”的氛圍,如果員工愛上這份工作,他在業余時間里也會不斷地琢磨改善和創新。對企業來說,這樣的投入產出比是非常劃算的。

3、精神共同體

精神共同體是指企業內部共同的價值觀。

在張恭運看來,價值觀的沖突是一切矛盾的根源,他用“小偷、騙子和強盜”三種角色做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小偷崇尚的是技術。要讓被偷的人發現不了,否則就成搶了,那是強盜干的活;一旦被人發現了還要跑得快,實在跑不了了還要會抗揍,這是小偷的基本功。

強盜崇尚的是武力,是那股不要命的狠勁兒。像林沖上梁山之前還要立個投名狀,講究俠肝義膽,有時候還會舉起劫富濟貧的大旗。

騙子崇尚的則是智慧。他覺得小偷是雞鳴狗盜之徒,強盜大多有勇無謀,而自己是靠腦袋賺錢的,能讓別人心甘情愿地把錢裝進自己的兜里。

這三個人如果合資成立了一家公司,賺錢一定是個麻煩事。因為價值觀的差異太大了,都覺得自己很厲害,最后的結果往往就是內部先打起來了。

這其實就是公司里常出現的問題。一個產品賺錢了,搞研發的說錢都是我們賺的,我們的技術很關鍵;搞銷售的說都是我們賣出去的,糧食都是我們打的;搞生產的聽完更是怒了,你們就是畫畫圖紙、動動嘴皮子,活都是我們干的。

大家想想,如果一家公司里不同崗位的員工互相爭功、甚至彼此瞧不起,這個企業還會好嗎?因此價值觀的統一,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所以張恭運認為,“價值觀的統一和游戲規則的制定”,一定是管理者必須要下功夫做好的兩項工作。

要通過價值觀的統一實現利出一孔,通過游戲規則的制定讓價值觀落地和固化。當然,這個游戲規則一定是符合人性且便于執行的:

“制定游戲規則是一個需要高智慧的活,必須好操作、低成本,可能還需要一點趣味性,搞得太復雜反而容易適得其反。”

寫在最后

時至今日,豪邁集團早已羽翼豐滿,張恭運本人也坐擁數十億身家,他完全可以過起悠閑富足的退休生活。

但出生農家和制造業的張恭運,內心還是保持著那份簡單與質樸。

他身邊沒有自己的司機和秘書,在公司也沒有獨立的辦公室,他常年依舊穿著那套藍色工裝穿梭在豪邁的各個車間。

如果你想找張恭運,聯系豪邁廠區門口的保安就行,保安可以直接聯系到他。

這種樸素作風令人敬佩,這種實干精神值得學習。

相信,如果中國制造尤其是高端制造,出現越多的豪邁和張恭運,那么打破眾多外國科技“卡脖子”的那天,就會越早來臨!

主要參考資料:

1、《張恭運的豪邁征程》,濰坊電視臺都市頻道

2、《張恭運:在豪邁,人人皆可創新》,杜亞慧,齊魯晚報

3、《山大杰出校友張恭運寄語2015屆本科畢業生》,山東大學

4、《中國“最低調公司”:老板欠債96萬創業,全員不打卡,卻拿下全球第一》,張恭運,正和島

5、《張恭運:隱形冠軍的文化密碼》,陳振凱,人民日報

關鍵詞: 輪胎模具 冠軍之王

責任編輯: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