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購物 > 正文

六旬烙畫藝人“匠心”傳承四十載 “燙”出《清明上河圖》 環球報資訊

2023-08-31 08:13:48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8月30日電 (記者高瑩)烙畫就是以‘烙’代墨,...

中新網蘭州8月30日電 (記者高瑩)“烙畫就是以‘烙’代墨,用鐵筆生花,最考驗手上的力道。要色淺就用力輕,要色深就用力重,稍有拿捏不穩,就會將紙張燙破,前功盡棄。”近日,今年60歲的烙畫民間藝人姜中耗時兩年時間,完成了長達14米的《清明上河圖》巨幅烙畫長卷,他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14米長的《清明上河圖》長卷,10米長的《永樂宮壁畫》卷軸,巨幅敦煌莫高元素作品……在甘肅省蘭州市的一間工作室里,記者探訪了正在伏案作畫的姜中,這是他以“烙”代墨,從事烙畫的第40年。在淡黃色的紙張上,經過烙筆的潤色,圖案變得生動起來,深淺不一的褐色線條中透著古樸的韻味。

姜中緩緩展開手中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長卷。在作品中,燙烙線條細膩流暢,畫面古樸典雅、濃淡相宜。畫中的每個人物姿態不一,表情栩栩如生,十分震撼。

今年60歲的烙畫民間藝人姜中耗時兩年時間,完成了長達14米的《清明上河圖》巨幅烙畫長卷。李亞龍 攝

“你看畫中的橋,因為它上面的人物非常多,每一個人的動態、步履,挑擔的姿態,都不一樣。”姜中指著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拱橋部分局部圖向記者介紹說,人物是最難刻畫的,尤其是如此龐大場面里的人物群像,除了考驗功力,更加考驗耐力。

作為姜氏烙畫的第三代傳人,在姜中兒時的記憶中,爺爺用煤油燈燒鐵釘烙畫的情景常常浮現在腦海里,也正是受此影響,他對烙畫的感情尤為深厚。“以前的烙畫工具很落后,現在用的筆頭有細有粗,比如畫鳥上的絲毛,就要用非常尖的筆頭;比如在畫巖石的時候,要用皴法(一種繪畫技巧),就必須要用較寬的筆頭。”姜中介紹說。

圖為烙畫《清明上河圖》長卷局部圖。李亞龍 攝

據史料記載,烙畫源于西漢、盛于東漢,后曾一度失傳,直到清代才被民間藝人重新發現整理。以前多在木質材料上繪制,現在則多見于宣紙、絲絹等材質。

除了《清明上河圖》長卷,姜中還烙制了10米長的《永樂宮壁畫》長卷等作品,在傳承傳統烙畫技藝的基礎上,運用國畫、素描、剪紙、貼畫等技法,讓烙畫藝術更加立體。

在甘肅省蘭州市的一間工作室里,烙畫民間藝人姜中正在伏案作畫,這是他以“烙”代墨,從事烙畫的第40年。李亞龍 攝

“我下一步的想法是把全國各省區的代表景色元素,設計繪制成長卷,用烙畫展現出來,守住傳統技藝,展現壯美河山。”姜中如是說。(完)

關鍵詞: 烙畫 清明上河圖 匠心 皴法 永樂宮壁畫

責任編輯: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