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世界快資訊:Z世代“語言面具”:懂我的“梗”,才懂我心

2022-08-06 07:52:39來源:瀟湘晨報

■本報記者吳金嬌“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這個西紅柿有一股番茄味”……這些看似重復又無用的話,正在成為年輕人中流行的語言游戲。用自

■本報記者 吳金嬌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這個西紅柿有一股番茄味”……這些看似重復又無用的話,正在成為年輕人中流行的語言游戲。

用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通過各種修辭造“梗”,正成為年輕人在網絡上表達自嘲、疏解尷尬情緒或營造氛圍的一種方式,也是他們重要的社交工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對中學和大學老師來說,在線上或線下教學場景中,能否讀懂Z世代特有的“語言密碼”,快速走進他們的傳播場景,理解其所思所想,顯得愈發重要——在師生溝通層面,老師的“玩梗”水平,似乎越來越關乎育人成效。同樣,在親子交流過程中,父母和孩子有沒有話講,語言的“網感”也成為一個重要因素。

Z世代認為,“只有懂我的“梗”,才能懂我的心”。老師和家長又該如何透過他們的“語言面具”,讀懂這代人的心聲?

“梗”也許是一種社會方言

復旦附中語文教師王希明有一個發現:在中學生群體中,使用網絡用語聊天的現象很普遍。一個網絡新“梗”只需要一個學生知曉,就可以迅速在班級普及。這時,如果老師和學生交流頻繁,聊天時能“活學活用”,則可以很快被學生納入他們的“朋友圈”。

“即便是我自己的孩子,如果能用他們熟悉的語言交流,親子溝通貌似也更容易。”王希明說,有一次,他和女兒聊天時隨口用到了一句網絡流行語,女兒立刻驚喜地看了看他,說“爸爸你進步了”。

在大學生中間,諸如“栓Q”“家人們我真的會謝”“真是墜了”等表達,也都像是召喚同伴的語言密碼。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熊浩坦言,在網上“沖浪”,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梗”。比如,數學專業學生最愛玩“二倍角疑惑”;生物專業的學生心情不論好不好,都很容易“質壁分離”。熊浩說,正如在陌生環境里,操持著同一種語言的人自然會相互指認,在玩“梗”時,大家也都默認:懂我的“梗”,就是懂我的內心。如果老師和學生交流,對這些突然冒出來的“梗”不能會心一笑,或者沒有及時接住,那么或許,就沒有下一次交流了。

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看來,所謂的玩“梗”,實際上是一種社會方言現象。人們按照年齡、職業、興趣愛好等因素分成了各種社群,而語言的使用方式也是不同社群的區分之一。“互聯網上的不同的“梗”,也是社會方言的一種,不同的人群往往由不同的“方言”形成心理認同。”

“廢話文學”其實不“廢”?

“每當你浪費了人生中的60秒,你的生命就流逝了1分鐘”“我上次這么無語的時候還是在上次”……從字面意思看,這些句子缺乏信息含量,這成為“廢話文學”遭到詬病的原因,也讓很多父母、老師同孩子交流時有一種語言“障礙”。

但聆聽Z世代的心聲,他們對“廢話文學”則另有一番解讀。“其實,“廢話文學”并不“廢”,它們有時是委婉“懟”人,有時是正當敷衍,有豐富的應用場景,是我們才懂的哲學。”一名在校大學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她舉例說,像“聽君一席話,浪費十年書”這樣的表達,正是以幽默方式傳遞出年輕一代的情感態度。

“很多網絡流行語帶有濃重的無厘頭色彩,往往跳出邏輯規范,既情緒化又幽默。”熊浩也試圖用Z世代的視角來解讀“廢話文學”:這或許也是年輕人給自己戴上的“語言面具”,借著流行語宣泄情緒、緩解內心壓力。

還有人注意到,隨著短視頻的興起,網絡造“梗”的速度也在進一步加快。有專家指出,Z世代是追求網感的一代。這就能解釋為何“野生文學”熱度節節攀高,“家族成員”不斷擴大。所以,對不少老師來說,加載學生心聲或態度的“廢話文學”,更有被聆聽、被分析和認真對待的必要。

玩“梗”也需分場合,別丟了好好說話的能力

不過,當不少年輕人開始打著“社恐”旗號,將玩“梗”作為線上溝通的救命稻草時,也有學者提出:不合時宜、不分場合地玩“梗”、用“梗”,實則在透支我們的語言信用。

比如,有人就在網上發問:“難道不玩“梗”,我們就沒法好好說話了嗎?”部分家長也開始擔憂,對正處于語感培育期的青少年而言,過度使用會影響孩子們的語言學習嗎?

作為中學語文教師,王希明也有進一步的思考。“當家長和老師發現孩子熱衷使用網絡用語,不要急于否定,關鍵在于他們能否分清楚應用的場合。”他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見聞的豐富,學生對流行語的追逐也會趨于理性,“不要高估“網絡熱梗”的生命周期,也不要低估學生在人際交流中的靈活性。”

但部分學者在接受采訪時也給出善意提醒:一些無意義的網絡用語的濫用,會導致思維活動的情緒化傾向。多位專家建議,青少年學生應當加強對經典的閱讀,要學習和訓練優美、準確的書面表達方式,培養“雅言”的語感。

關鍵詞: 聽君一席話 實際上是 召喚同伴 生命周期 不要急于

責任編輯: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