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世界速看:寧波有這樣一位鄉村教師:家里有個房間一直為貧困生留著

2022-09-02 22:47:28來源:瀟湘晨報

周仲吉在校圖書館每逢開學季,我們關注的焦點多為學生。今天,讓我們來了解一位讓人感動的教師。他叫周仲吉,54歲,是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長街

周仲吉在校圖書館


【資料圖】

每逢開學季,我們關注的焦點多為學生。今天,讓我們來了解一位讓人感動的教師。

他叫周仲吉,54歲,是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長街鎮初級中學校長。“這片鄉土養我長大,我要用我的余生回報她,讓更多的鄉村孩子成長成才。”這些年,每當有調往城區崗位的機會時,周仲吉總是這么說。

在這片鄉村土地上,周仲吉一待就是31年,躬耕不止、不問收獲,但他的師生們卻有很多話想要說。

學生說

“我的人生就是在那年改變的”

在周仲吉家里的閣樓上,有一個房間,房間雖小,但整潔溫馨,擺放著書桌、床,這里曾陸續住過6名該校的初三貧困生。這件事,周仲吉鮮少與人說起,但學校里的教師都知道,曾經在這個房間里住過的張海松,也永遠不會忘。

張海松是長街中學04屆學生,如今33歲的他是騰訊的高級研究員,從事人工智能相關工作,事業順利,生活幸福。但在小時候,張海松是個有點自卑的男孩。

“我的人生就是在初三那年改變的!”張海松說。

張海松出生在長街鎮隔洋塘村,這是個海島村莊,村里學齡兒童少。“一個年級就十幾個人,我讀到五年級的時候,學校撤并了,要坐渡船到岳井鄉讀初中。讀了兩年,又被撤并到長街中學。”張海松笑言,小時候他一直覺得自己挺倒霉的,有點灰心,不太愛學習。

2003年,張海松來到長街中學讀初三,這里濃厚的學習氛圍感染了他,他開始有了上進心。周仲吉當時教初三,是張海松的班主任、數學老師。

“當時,學校為隔洋塘村的學生提供了宿舍,家庭條件好點的學生則在學校附近租房住。”周仲吉回憶,“張海松父親常年多病,家庭收入微薄,即使讓孩子住宿舍,也十分困難。我覺得這個孩子很勤奮,能吃苦,就是有點自卑,有點心疼他,就想讓他住到家里,我還能給他輔導一下數學。”

“要不你住我家里來吧?我家里正好還有一個空房間。”2003年秋天的一個清晨,周仲吉對張海松說。

張海松很意外,睜大眼睛,問:“要錢嗎?”

周仲吉笑著說:“當然不用啊。”

這段對話,周仲吉現在還記得。

“不好好學習怎么報答周老師啊?”

為了讓張海松更加自信,周仲吉常與他聊天,告訴他,只要努力學習,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走出海島村莊。周仲吉的話給了張海松莫大的信心,他漸漸樂觀開朗起來。

張海松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那一年,我非常努力,當時想的就是,我不好好學習怎么報答周老師啊?”

在周仲吉的諄諄教導下,張海松勤奮學習,以優異成績考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本碩連讀,學有所成。

雖然隔了這么多年,張海松還記得當年的一幕幕:深夜,有同學突發疾病要去醫院,他看到周老師奔出家門一夜未歸;中考那天,是周老師騎著自行車載著他去的考場;讀高中時要申請助學貸款,是周老師幫他做的擔保……

“初三畢業后,我每年都會去周老師家里拜訪。印象中,我讀高中的三年,周老師家的那個房間,總是有學生在住,沒斷過。周老師說過,只要他還在當班主任,只要學生有困難,那個房間就永遠為大家留著。”張海松說,“后來大家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那個房間就空了出來。可以說,住在周老師家的那一年,他的言傳身教影響了我一生。”

老師說

他以校為家,是學校里的“掃地僧”

張海松不是住過這個房間的第一個學生,也不是最后一個。在周仲吉執教初三的那些年,共有6名貧困生住過那個房間。走出這個房間后,他們有的成為工程師,有的當了醫生,有的當了保險經理,都過得挺好。而周仲吉依舊留在這里,至今已31年。

這些年,每當有調往城區崗位的機會時,周仲吉總是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我當老師的初心就是為了鄉村孩子,我要留在這里盡己所能,讓他們走得更遠更好。”

作為一名鄉村教師,周仲吉深知鄉村教育資源的匱乏,在2012年成為長街中學校長后,他將所有精力放在加強校園基礎設施、提高師資隊伍上。他的這些努力,學校教師都看在眼里。

學校教師翁能委回憶:“從2013年到2020年,每年暑假我們學校都在改擴建,周校長親自督工,以校為家。連學校鋪設的瓷磚,他都會親自跑去店里挑,他還自己出錢買來繡球花,種在校園道路兩旁。”

今年3月,長街中學斥資70萬元對圖書館進行改造升級,為師生提供更好的學習閱讀環境。據了解,這筆錢就是周仲吉從學校歷年的維修經費中攢下來的。

生活中,周仲吉以身作則。廣場上、走廊里,師生們總能看到周仲吉勞作的身影——或俯身撿起路邊的紙屑,或彎腰清掃飄散的落葉。

學校教師項盼琛說:“剛入學的新生,看到周校長這么做十分驚訝,大家笑稱他為‘掃地僧’。在周校長的影響下,許多學生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再亂扔垃圾,看到垃圾也會主動去檢,大家都以周校長為榜樣。”

周仲吉很少去記錄自己做過的事,但他的言傳身教已深深影響了身邊的師生。

重視心理健康,他是學生的“心理咨詢師”

作為鄉村學校,長街中學有較多外來務工子女、留守兒童。周仲吉自任職以來就十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力推動學校與此相關的項目——2012年,通過寧波市首批心理健康師范學校;2018年,被評為“浙江省心理健康輔導示范點”;學校的校本課程《青春有約》,被評為寧海縣精品課程。

周仲吉說:“在我們學校,我要求每位老師都要考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C級證書,縣里、市里一旦有關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訓,我都會盡力爭取更多的名額讓他們參加。”

周仲吉更是親力親為,做起了學生的“心理咨詢師”。學生小燕(化名)是一個患有抑郁癥的女孩,父母離異,長期和奶奶住。因為奶奶消極的生活態度,偏執的管教方法,小燕過得很壓抑。

“這個女孩子讓人心疼,她不發病時像天使一樣的,很乖巧,還會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公益活動。”周仲吉說,他十分關注小燕的身心健康情況,在校時經常找小燕談心,寒暑假時多次家訪。

小燕也十分信任周仲吉。去年秋天,小燕給周仲吉打電話,說她想去康寧醫院看醫生,希望得到專業的治療,但家里沒人陪她去。周仲吉二話不說,開車把小燕送到鎮海,陪她掛號、看病、墊付醫藥費,一直忙到很晚,然后再送小燕回家。

“我教書第二年的時候,班里有個學生離家出走,當時不知道該怎么辦,就找到周老師。周老師二話沒說,半夜開車陪我和學生家長找了一夜,第二天凌晨終于找到了學生。”年輕教師林賜福說,“然后周老師告訴我,今后遇到這樣的問題要如何處理,我還注意到,后來周老師經常找這個學生談心,他的工作做得非常細。”

至于稱周仲吉為“周老師”的事情,林賜福解釋說:“他并不喜歡大家喊他‘周校長’,每當新來的教師叫他‘周校長’時,他總說‘叫我周老師就好了’。他更像是我們的長輩、家人。在學校里,我們基本上就叫他‘周老師’,只有在接待外來賓客時,我們提及他時,才叫他‘周校長’。”

記者 鐘婷婷 通訊員 徐鴻鑫 姚偉韜

關鍵詞: 心理健康 學校教師 心理咨詢師 言傳身教 隔洋塘村

責任編輯: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