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天天時訊:2022中國互聯網法治大會丨規范數字服務,營造放心環境“法官講案例”特別節目成功播出

2022-09-05 18:50:52來源:瀟湘晨報

9月2日下午,由中國互聯網協會和北京互聯網法院聯合制作的2022(第八屆)中國互聯網法治大會“法官講案例特別節目:網絡服務合同糾紛知多少”


(相關資料圖)

9月2日下午,由中國互聯網協會和北京互聯網法院聯合制作的2022(第八屆)中國互聯網法治大會“法官講案例特別節目:網絡服務合同糾紛知多少”在中國互聯網協會視頻號、微博法律、百度百家號、搜狐科技、愛奇藝等平臺播出,受到多方關注與好評。節目取材于當下熱點“網絡服務合同糾紛”,以“虛假優惠套餐”“主播帶假貨”等高頻糾紛事件為入口向廣大網友進行科普,旨在規范數字服務秩序,營造放心消費環境。

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管辦(研究室)副主任李文超介紹了網絡服務合同糾紛案件審判情況:自北京互聯網法院建院至今年3月,共受理網絡服務合同糾紛案件2287件,審結1891件。其中,近80%的糾紛集中在票務出行、知識分享、購物平臺、二手交易領域,新業態新領域頻頻進入司法視野。

李文超表示,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北京互聯網法院發現了網絡服務提供者身份標示不清晰、部分網絡服務行為不規范、個別不誠信行為侵害網絡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共性情形。北京互聯網法院依托審判職能,確立了厘清新型網絡服務法律關系、明確服務提供者主體責任和從更高層面、更廣范圍保障網絡服務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主要司法裁判規則。

北京互聯網法院綜合審判二庭庭長劉書涵介紹了一起平臺未遵循“到店支付”服務約定、消費者預先付款的現實案例,法院最終判決支持原告退還房款的訴訟請求。法官對平臺作出提示,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如果存在例外情形,提供格式條款的平臺應該以顯著方式提示消費者注意,履行提示說明義務,否則,該條款可能無效或不成為合同的內容。本案進一步具體明晰了網絡服務提供者作為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責任。

北京互聯網法院綜合審判二庭法官封瑜針對近年頻發的因“游戲外掛”而引發的消費者與游戲公司的糾紛進行了講解。在案件中,游戲運營商根據后臺數據認為玩家使用非法“腳本外掛”,并以此為由永久封禁賬號并拒絕退還賬戶余額。北京互聯網法院經審理認為游戲運營方的“封號”措施符合約定,因此駁回玩家要求賠償賬號等值金額10000元的訴訟請求。本案對在網絡游戲中使用“腳本”這一行為給予了法律上的否定性評價,維護了案外廣大游戲消費者的權益和公平的網絡游戲環境。

北京互聯網法院綜合審判二庭法官張倩講解了一起發生在網絡二手交易平臺的服務糾紛。消費者通過被告運營的某閑置物品交易平臺上從第三方商家處購買平板電腦,被告就平板電腦出具了對應的驗機報告。原告收貨后發現產品序列號與外殼標注的序列號不符,且不匹配被告提供的驗機報告信息,主張被告構成虛假宣傳并要求賠償。北京互聯網法院經審理認為,涉案商品與銷售展示信息不符,屬于虛假宣傳,構成欺詐,故而平臺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在二手閑置物品交易中,平臺查驗服務一定程度上為交易提供了便捷和保障,所以平臺應當嚴格按照約定履行查驗義務。本案明確了二手平臺未盡到承諾的查驗義務后應承擔的責任,為二手交易模式的規范有序發展提供了司法指引。

來源:中國互聯網協會微信公眾號

關鍵詞: 網絡服務 中國互聯網 服務合同 虛假宣傳 數字服務

責任編輯: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