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當前時訊:技術創業者于廣平:在艱苦創業中快速成長用技術和服務贏得市場

2022-09-20 06:52:02來源:瀟湘晨報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李鋼圖/受訪者提供2011年,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自動化所”)合作共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 圖/受訪者提供

2011年,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自動化所”)合作共建廣州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以期依托沈陽自動化所的技術基礎,為南沙當地重點行業升級的技術需求提供服務。


(相關資料圖)

那一年,博士畢業三年的于廣平和小伙伴們一路南下,落腳南沙,開始了十年的創業經歷。

渴望成長

主動報名來南沙創業

如今已經擔任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2021年由廣州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更為現名,以下簡稱“廣州工智院”)院長的于廣平回憶說,那是一段艱苦卻又讓人能迅速成長的時光:“當時我和其他小伙伴都是主動報名來南沙的。”

成長是必然的。他們來到南沙,一切從零開始,上班的第一天,甚至沒有辦公桌、電腦和網絡。人事、財務、技術研發……每個人都擼起袖子加油干,承擔起一個領域的籌建工作。

當時,南沙建設剛剛起步,各種條件都還比較艱苦,交通出行還很不便利。但于廣平等人卻干勁十足,加班到深夜十點是所有人的工作常態。于廣平還記得,從辦公區到生活區要走一段路。每天晚上,這些年輕人同行回家,一路上都會聊各自工作的進展,彼此提醒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我們當時都還年輕,都想把握這次機會,尋求更大的發展。而且,自己負責某一方面工作,深深感受到每天都在學習。”于廣平說。

贏得信任

靠技術和服務打下市場

對于這些年輕科研人員來說,要脫離鐵飯碗、在市場中學會生存,無疑是一項重大挑戰。

“我們都是干技術出身的,但要生存下去,就得學會與企業進行對接,要以企業的思維考慮問題,關注技術如何在工程上實現,關注成本、可靠性等。”于廣平說,自己的狀態是分裂的,除了要負責具體的工程項目,還要開展科研攻關,為未來的兩到三年做好技術布局。

起步并不容易。“我們的特點是以技術為主的學院派風格,通過技術和服務來贏得市場和口碑。”于廣平回憶,當年,在廣州市和南沙區相關部門的牽線搭橋下,團隊幾乎跑遍了南沙的所有企業。

要贏得企業的信任,是需要時間和努力的。當時,廣東省針織印染龍頭企業——互太(番禺)紡織印染有限公司提出了污水處理廠節能降耗改造的技術需求。當時于廣平團隊雖然有污水處理廠的工程案例,但面對印染污水處理課題卻還是第一次。

究竟行不行?面對企業方的疑問,于廣平他們用實際行動和成果給出回答。經過一年半的企業調研,根據企業實際需求足足28次開發迭代技術方案,他們最終獲得了企業認可。2013年,他們與互太簽訂了第一個合同,實現了產學研合作零的突破,合作關系延續至今。

合作十年,雙方在生產、環保等領域取得了多項科技成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并聯合獲得多項省部級、行業級科技獎勵。其中,僅廢水處理綜合成本一項,互太每年就能節省1000萬元以上。

面向未來

建特色鮮明新型研發機構

專業的技術、良好的服務和細致的工作作風,讓于廣平和伙伴們逐漸開拓了市場,站穩了腳跟。廣州工智院進入了平穩發展期,不少企業開始主動要求與工智院進行合作。

于廣平自己也在這十年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先后主持十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項目,研發中科智穗云-智能管控云平臺,累計技術服務收入超過2.5億元,創造經濟效益超過20億元;他還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先后榮獲廣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廣州市創新領軍人才、廣州市嶺南英杰后備人才等榮譽。

對于廣州工智院的未來,于廣平也有著自己的思考。“我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定位,未來要成長為若干垂直領域內的第一,要建設成為有鮮明特色的新型研發機構,與行業需求緊密結合,同時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將沈陽自動化所的技術引入華南地區,成為技術轉化的平臺,內生孵化出若干專業化公司,在各自領域里開疆拓土。”

編輯:鄭健龍

來源:金羊網

關鍵詞: 自動化研究所 自動化所 以下簡稱 經濟效益 污水處理廠

責任編輯: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