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每日焦點!王紫璇、張常寧的好狀態從何而來?世界精神衛生日我們一起聊了聊

2022-10-11 16:47:20來源:瀟湘晨報

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主題為“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我們采訪了幾位精氣神俱佳的朋友,開啟了一場關于“

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主題為“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我們采訪了幾位精氣神俱佳的朋友,開啟了一場關于“好狀態”的深度對話,來聊一聊Ta們由內而外的“好狀態”如何讓而來。Ta們不僅對“好狀態”有自己的理解方式,也分享了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維持好狀態的秘訣,為筑造身心健康提供了更多答案。


【資料圖】

“好狀態”是什么?在一個“松弛感”高頻出現的網絡時代,形式上仿佛無限接近,而內核上卻背道而馳。當“松弛感”的狀態變成了時尚標簽和流量密碼后,反而令人愈發地神經緊張。面對當下的種種壓力,對“松弛感”的熱捧似乎變成了一種流于表面的社交狀態。

所以,當我們開啟這個話題的時候,并不是要尋求一個既定的答案,而是在不同的行業、背景、生活方式中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想法千千萬,為什么不去做呢?

“每天有一些時間可以不為了誰,不為了什么特定的結果而活著。”從心理學專業角度來看,心理學家李松蔚博士說“好狀態”的核心在于人只有暫時放下所謂的社會角色或責任,才能發現真正的“我”,找到“我”真正想做的事。

基于自身經歷,李松蔚發現用腦越多,禁錮越多,人越易陷入情緒漩渦。因為,這類人更多思考,很少行動,沉溺于想象世界,常忽略現實感知。例如,想去一家餐廳吃飯,會下意識地依賴點評軟件,整個過程失去了探索的不確定性和新鮮感,生活的樂趣便少了。

人們說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感受到思緒對人限制的李松蔚也探尋出了有效解決辦法——先把事做起來,或讓自己停止思考憑本能去感知。因為,文字再形象,圖片再生動,都不如親身感知的世界來得真實。

一次偶然的經歷,李松蔚接觸到了正念,雖然一開始不習慣,但真正沉浸后,這項運動為他開啟了看待世界的新視角。

“人坐在那里,呼吸仿佛成為了整個世界的唯一,感覺慢了,感知明晰了,煩惱渺遠了。”此后,李松蔚常會花一些時間冥想、正念,世界還是那個世界,時間也未被拉長,但他卻能從容地生活,高效地做事,甚至變得更有創造力了。

“姐姐”的松弛感,源于誠摯關注身體

唱歌、跳舞、彈貝斯,這個夏天,舞臺上的“姐姐”王紫璇給人呈現了多面的好狀態,無論是作為演員還是舞者,王紫璇從不給自己設限。很少有人能夠赤腳在舞臺上自然而輕盈地展現自己的力量,每一次回身都能帶起驚呼一片。

很多人會關注她的羊毛卷怎么燙、如何穿搭、好奇她的家具品牌,其實說到底是因為真喜歡她那份灑脫輕盈與自信,羨慕那樣的生活狀態。

然而當我們把“如何保持好狀態”這個問題拋給她本人時,她認真思考了良久,給出了一個具體到細節的答案。

一是內心的篤定,二是對身體的訓練。

“我穿上自己很喜歡的衣服讓我自己舒服的時候我就會很自在。“實際上,穿衣內部的邏輯就是向內走向自己的過程,慢慢和內在的“我”相處融洽。

“我不太喜歡說聽風就是風,所以當別人評價一件事的時候,我都會自己去親身體驗對或錯。所以不管是穿搭也好,學什么、做什么,我都會拿自己來做試驗品,往這個方向去摸索出屬于自己的風格,只有熟悉了自己才會自信不被任何一種風向裹挾。”

此外,人需要通過某種方式回歸正常的平衡狀態,而運動就是其中一種。論起熱愛運動的女明星,王紫璇絕對算得上其中一位。她自己幾乎每天都運動,最常練的是器械。除此之外,還會做普拉提、瑜伽、熱汗和馬術等。每天運動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運動安排大概是一三五練器械類,二四六練瑜伽。

“運動幫助我們感受身體,而后有能力感受自己的內心: 重新發現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運動也會訓練耐力和淡定,有的時候會很痛苦,都如果這都能做到淡然,那生活遇到起伏時,也會相對更淡定從容。

常寧的動力,運動不是一件功利的事

“平時休息我會去慢跑,在林蔭小道上跑步,是件很享受的事情。消耗一點體力的同時,腦子里也能想通一些事情。在家也會做些拉伸,讓整個人舒展開,坐直了拉開了就覺得很舒服。”對于奧運冠軍張常寧而言,運動絕對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

賽場上她是叱咤風云的排球女將,賽場下她是隨性自由的運動倡導者。好像無論什么時候見到張常寧,她都是“活力加滿”的狀態。最近正在養傷的她,平時會做一些康復鍛煉,沒有高強度的競技、對打,顯得更加松弛了些。

“運動帶來的自信是由內到外散發的,從不浮于表面。”張常寧說,“當你真正沉浸于運動本身時,你會發現,適度的運動能幫人放松身心,助人思考,訓練抗壓能力。尤其像排球這類需要具備全局意識與協作意識集體項目,更是一種全方面的鍛煉。”

對于張常寧來說運動是職業,也是習慣,她將熱愛運動深耕進了血液,享受競技的壓力,也享受運動本身帶給她的東西。

“運動是特別能提升抗壓能力的一個鍛煉,特別像我參與地這種排球集體項目,需要鍛煉的就是自我的承受能力,包括和隊友的合作能力,還有溝通能力,應變能力,我發現練運動的孩子大多數會比較自信,因為對自我身體有較強的認知,覺得我很棒!這不是偽裝的自信,是從內心對自己認可的自信。所以我覺得當你全身心投入一項運動的時候,就是對于內在強大的一種鍛煉。”

張常寧和普通女孩一樣愛美愛笑,但談笑間你始終能感受到她身上那份屬于運動員的敏銳與果斷,不會依附于別人的想法和評價,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認識。但對于她而言,拋去奧運冠軍的身份,賽場上下,和每一個社會人都一樣,會遇到困難,傷病和意想不到的變化,如何面對現實,調動自己,并永遠保持樂觀的心,付諸行動,展現自己最佳的一面,是屬于張常寧的原動力,也是她心中的女性力量。

雖然每個人對于好狀態、松弛感、幸福感的理解和層面都不盡相同,但毫無疑問,這是當下大家最向往的生活狀態。

實際上,從數據上看如今國民眾對于“幸福感”的理解也在不斷的拓展、升級和變化。lululemon在今年年初發布了第二份《全球幸福感報告》,并在最近開啟了以“一起好狀態”為主題為期一個月的活動。

報告顯示主要驅動幸福感的七大因素包括: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生活平衡、自尊自信、情緒穩定、舒緩壓力以及充足睡眠。中國受訪者表示,從小認可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回饋社區,以及穩定的財務狀況亦十分重要。

雖然超過一半(53%)的受訪者表示社交媒體幫助他們與他人和世界相連,但越重度的社交媒體用戶,例如Z世代,其社交維度的幸福感越低。在加速社會,人們的生活步調被迫提速,被各種標準與KPI裹挾著。

不過與此同時,我們也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走進戶外(+10%)、積極運動(+9%)、與人聯結(+8%)等方式獲得好狀態 。

從心理學專家、到演員再到奧運冠軍,Ta們在各自的領域閃耀著,也會在生活的沉郁頓挫中不斷地構建出自己的空間自我融洽,自我理解。如果在這個基礎上,能幫助更多的人試著接納自我,傳遞理解和包容的力量,構建溫暖善意的多邊關系,那么“松弛感”才會是有意義的。

著名的心理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曾經說:每個人本身都是一個奇跡,不僅不斷地在演變、成長,而且永遠有接受新事物的能量。雖然她也了解造成人們煩惱痛苦或遇事束手無策的原因,但她信仰的重心仍在于強調使人們充實、快樂和成功的事物。

最后,借用她的一句詩:

接納我還不能做的,

欣賞我已經做到的,

且相信,走過這個歷程,

終究可以活出自己,綻放自己。

關鍵詞: 世界精神衛生日 奧運冠軍 心理健康 社交媒體

責任編輯:hnmd004